測試光合作用需要光(2)
以下的實驗裝置用以測試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,試根據以下的實驗裝置回答以下相關的問題:
建議答案在下方:
[基本資料]
1.
進行這個實驗前,需要甚麼前題已知知識?
2.
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甚麼?
3.
這個實驗有沒有假說? 如有,是甚麼?
4.
這個實驗有沒有預測? 如有,是甚麼?
5.
以上的實驗有沒有需要對照裝置? 如需要,對照裝置是怎樣的? 於這實驗中,對照裝置的目的又是甚麼?
6.
這個實驗設計的自變量是甚麼?
7.
這個實驗設計的因變量是甚麼?
8.
這個實驗設計的原理是甚麼?
9.
這個實驗設計的假設是甚麼?
10. 這個實驗設計的控制變項是甚麼?
[有關實驗操作]
1.
溫度計有甚麼作用?
2.
為何放置水生植物的大試管需要放入盛有水的大燒杯內?
3.
如果不是水生植物,而是陸生植物的話,那如何確認是否曾進行光合作用?
[有關實驗結果]
如實驗結果如下:
裝置
|
結果(針筒移動位置)
|
推論
|
有光
|
10
|
有氣體釋出
|
沒有光
|
0
|
沒有氣體釋出
|
1.
試描述以上實驗的結果。
2.
根據以上實驗結果,可得出甚麼結論。
3.
根據以上結論,可再引申甚麼其他問題,以更深入研究? 試列出其中一項。
如結果如下的話:
裝置
|
結果(針筒移動位置)
|
推論
|
有光
|
0
|
沒有氣體釋出
|
沒有光
|
0
|
沒有氣體釋出
|
4.
如出現以上結果,不符預測,有甚麼可能的原因?
5.
根據以上實驗結果,可得出甚麼結論?
6.
如結果如下的話,可得出甚麼結論。
裝置
|
結果(針筒移動位置)
|
推論
|
有光
|
1
|
沒有氣體釋出
|
沒有光
|
0
|
沒有氣體釋出
|
7.
嚴格來說,科學上是無法證明假說是錯誤的? 試加以解釋。
8.
也因此,科學家許多時說話方式跟一般人不同,如藥物(例如疫苗)沒有檢測出對人體有害的話,科學家也祗會說:「無法證明某藥物對人體有害」。這是甚麼意思?
建議答案
[基本資料]
1.
進行這個實驗前,需要甚麼前題已知知識?
答: 光合作用的產物,例如氧氣。
解: 不清楚光合作用的產物,便無法確定有否進行光合作用。不過,這題的問法有點古怪,事實上,開始時科學家祗知道植物會產生食物及氧氣,進而生長,而不肯定植物生長是否需要光。其後,由於證明到植物產生食物需要光,因此才把這過程稱為「光合作用」。
2.
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甚麼?
答: 證明(prove)光合作用需要光。
解: 有假說的實驗,實驗目的有標準的寫法,是「證明….」甚麼甚麼的。
當然,如上所說,這假說的寫法是有點怪的,「光合作用」這詞彙,其實應是證明到這化學反應過程需要光,才把這過程稱為「光合作用」的。
3.
這個實驗有沒有假說? 如有,是甚麼?
答: 光合作用需要光。
解: 其實有點古怪,都未證實這反應需要光,怎會把這過程稱為「光合作用」呢。因此,這實驗的假說應是植物的生長(或制造氧氣)這過程需要光。
4.
這個實驗有沒有預測? 如有,是甚麼?
答: 沒有光的話,應該沒有光合作用(生長/制造食物)。
解: 有假說便有預測,假說如是光合作用需要光,預測便是沒有光的話,便應不會進行光合作用。
5.
以上的實驗有沒有需要對照裝置? 如需要,對照裝置是怎樣的? 於這實驗中,對照裝置的目的又是甚麼?
答: 對照裝置是沒有燈泡,其他一切不變。確定沒有光照下,植物的釋出氧氣程度,從而與實驗裝置比較。
解: 沒有對照裝置的話,便難以確定沒有光的情況下,是否一定沒有光合作用,用氧氣來作指標。
6.
這個實驗設計的自變量是甚麼?
答: 有沒有光。
解: 留意,不是光! 祇寫「光」的話,不知道指的是甚麼? 是光強度、顏色還是有沒有光?
7.
這個實驗設計的因變量是甚麼?
答: 釋出的氧氣量。
解: 不過,釋出多少並不是重點,因為並不需要量度速率。祗需要釋出的量足以檢測出氧氣便是可以。留意,氧氣是已知光合作用其中一個產物,而且是祇有光合作用才會產生氧氣。
8.
這個實驗設計的原理是甚麼?
答: 使用燈泡模擬陽光,如光合作用需要光的話,如有光的情況,應釋出氧氣。因為已知光合作用其中一種產物是氧氣。釋出的氧氣會進入微細管內的液體,然後離開液面,進入針筒內的空間,使針筒內的氣壓上升,把針筒活塞推向上,從而量度到釋出的氣體量。
解: 留意,設計原理是如何撰寫的。應寫出實驗使用的裝置如何能表達真正的自變量(即有沒有光)及因變量(即有沒有進行光合作用)。如很直接的話,例如用燈泡提供有沒有光,便不用寫許多。
9.
這個實驗設計的假設是甚麼?
答: 基本上沒有假設。
解: 假設是實驗設計過程中,會影響自變量的提供及量度因變量,但又無法控制好的因素。由於這實驗較簡單,自變量的提供(即光源)很直接,便是用燈泡,因變量祗需要收集氧氣,不需要量度速率,收集到有氧氣便成。
10. 這個實驗設計的控制變項是甚麼?
答: 水的温度。
解: 留意,不要寫温度,要列清楚指的是浸黑藻的水的温度。
[有關實驗操作]
1.
溫度計有甚麼作用?
答: 檢測水温是否穩定。如不穩定的話,便需要調較水量或實驗設計,以確保温度沒有太大的變化。
2.
為何放置水生植物的大試管需要放入盛有水的大燒杯內?
答: 使大試管內的水温保持恆定。
解: 因為水的比容熱高,可有效吸收燈泡發出的熱能,避免直接使大試管內的水温上升。
3.
如果不是水生植物,而是陸生植物的話,那如何確認是否曾進行光合作用?
答: 是否有產生食物,例如澱粉。
解: 但進行實驗前,要先把植物脫澱粉。
[有關實驗結果]
如實驗結果如下:
裝置
|
結果(針筒移動位置)
|
推論
|
有光
|
10
|
有氣體釋出
|
沒有光
|
0
|
沒有氣體釋出
|
1.
試描述以上實驗的結果。
答: 有光的話,針筒移動了10ml,代表有氧氣釋出。沒有光的話,針筒位置沒有移動,代表沒有氣體釋出,即沒有氧氣釋出。
2.
根據以上實驗結果,可得出甚麼結論。
答: 可證明光合作用需要光。
解: 如實驗結果符合預期的話,結論便差不多把假說重寫一次便可以。
3.
根據以上結論,可再引申甚麼其他問題,以更深入研究? 試列出其中一項。
答: 光強度跟光合作用的關係/甚麼性質的光對光合作用有影響。
解: 留意,即使已知光合作用需要光,即光強度愈高,光合作用速率應愈快,但也不代表光強度與光合作用速率呈線性關係的,因此需要繼續探討。
另外,自然界的光是白色的,但也不代表白光一定使光合作用速率最快。
如結果如下的話:
裝置
|
結果(針筒移動位置)
|
推論
|
有光
|
0
|
沒有氣體釋出
|
沒有光
|
0
|
沒有氣體釋出
|
4.
如出現以上結果,不符預測,有甚麼可能的原因?
答: 黑藻不健康/光度不足/產生的氧氧被困於黑藻內等等。
5.
根據以上實驗結果,可得出甚麼結論?
答: 無法證明光合作用需要光。
解: 留意,由於不符預期可能有許多原因,有些可改善(例如光度不足)重做實驗證明,有些不可以。甚至乎有些根本未想出來,因此如不符預期結果的話,科學家一般會說無法證明….,而不會寫證明光合作用不需要光。
6.
如結果如下的話,可得出甚麼結論。
裝置
|
結果(針筒移動位置)
|
推論
|
有光
|
1
|
沒有氣體釋出
|
沒有光
|
0
|
沒有氣體釋出
|
答: 可能無法得出結論。
解: 因為結果相差太少,不確定是否屬誤差。留意,誤差是否大至無法接受,科學上是有一些基本準則的。
7.
嚴格來說,科學上是無法證明假說是錯誤的? 試加以解釋。
答: 因為不符預期可能有許多原因,有些可改善(例如光度不足)重做實驗證明,有些不可以。甚至乎有些根本未想出來,因此科學家不可能百分百確定假說是錯誤的。
解: 但留意,即使無法證明假說是錯誤的,但不代表不可以用以作為推論的前題。如用以推論後其他方面出現錯誤,科學家便可能估計原先的認知(即認為假說是錯的)是錯的。
8.
也因此,科學家許多時說話方式跟一般人不同,如藥物(例如疫苗)沒有檢測出對人體有害的話,科學家也祗會說:「無法證明某藥物對人體有害」。這是甚麼意思?
答: 即無法百分百肯定某藥物對人體一定無害。
解: 但留意,即使某人服食某藥物出現問題,也不代表一定跟藥物有關,因為該人不是祗服食藥物的。遇到這情況,科學家許多時會用「無證據顯示出現問題跟服食藥物有關」。當然,這樣說,科學家覺得很合理,因為都沒有進行嚴謹科學實驗去證明(其實倫理上都不可能做這實驗,即證明某藥物對人體有害。)但一般人會覺得不負責任。